此篇文章共收到打赏0
发信人: tin (大猪小猪摞一盘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大海深处射长箭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hu Apr 23 18:02:35 2009), 站内 【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 讨论区 】 发信人: Newib (红尘孤峰), 信区: HIT 标 题: 大海深处射长箭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Apr 3 21:10:30 2009) 默默奉献的工大人: 科技日报2009-04-04(毛敬雄、于贵民、于莘明)报道:导弹夫妻:大海深处射长箭— —记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邹青 他们是一对生死相依的水下伉俪,夫妻双双40多次随潜艇下潜,在大海深处充满惊 险和变数的环境中,完成导弹水下发射试验任务。 他们是一对并肩作战的亲密伴侣,丈夫100余次参与和指挥多型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,荣立二等功1次,三等功2次;妻子负责导弹试验遥测系统,参与完成多项重大装备科 研课题,5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。 他们就是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、高级工程师邹青。3月底,海军 某试验基地党委作出决定,号召广大官兵向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胡文萃 、邹青学习。 “身为军人哪能袖手旁观” 海军某试验区试验工房,挂着一面近80平方米的硕大国旗,对面墙壁则是一幅超大 壁画:华表耸立,山峦叠嶂、长城逶迤,中间赫然写着“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”。 这是司令员胡文萃的创意。 胡文萃,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后,便来到试验区从事导弹试验事业。 从“爬”发射筒干起,直到当司令员,一直都渗透着他在那个工房的创意。 那年,我国新型潜射导弹试验在北方某海域展开。 “嗖!”第一枚导弹跃出海面,可只飞行了数十秒钟便凌空解体,坠入大海。 试验失败,众多导弹研制和试验专家探究原因,可时间一天天过去,仍一筹莫展。 时任助理工程师的胡文萃坐不住了。他和方世武、李艳等战友主动请缨,找来图纸资料 ,没日没夜地琢磨开了。 “这是工业部门的事,你操哪门子心?”在当时一些人看来,产品本身的问题似乎 不关部队的事。 “新型潜射导弹承载着一代代官兵的强军之梦,身为军人哪能袖手旁观?”胡文萃 和战友们没有理会种种非议。经过大量推理、运算和试验数据比对,最终找到发射失败 的原因。接着,他们又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技术方案。 很快,这一结论在后续试验中得到验证。胡文萃和战友们扫除了潜射导弹发射试验 的“拦路虎”。 1988年9月的一天,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。乳白色的潜射导弹钻出海面,直扑远海 目标,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。祖国海疆从此多了一柄镇妖降魔的利剑。 年底,胡文萃荣立二等功。 上世纪90年代初,又一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急迫地摆在胡文萃和战友们面前:原有 导弹试验发射装置与新型导弹不匹配,急需进行全面技术改造。 这对试验部队官兵来说是全新课题,面临巨大技术风险。时任某研究室主任的胡文 萃再次站出来:“没有风险,国家养我们这些人干什么?” 为确保万无一失,图纸设计完成后,胡文萃亲自督战,从一只铆钉到每个轴承,都 反复精雕细琢……经过半年奋战,技改完成。时至今日,这套发射装置没出过任何问题 ,一次次托举潜射导弹叱咤海天。 20多年来,胡文萃与战友们一起,先后攻克上千个装备试验难题,完成80多项科研 试验任务,全部赶超国内先进水平。 浩瀚大海同样给了邹青宽广舞台。一次潜射试验,存储数据的“黑匣子”被打捞上 来,可里面所有数据都被一只无形的手“清零”了! 导弹试验是为收集导弹武器各项实际性能参数。“把导弹打出去,把数据拿回来” 是试验部队两项最主要的使命。拿不到数据,导弹就等于打了水漂。胡文萃曾给她讲过 这样一件事:我国一位著名“两弹一星”专家出差时,不幸遭遇空难,人们找到他烧焦 的遗体后,发现他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数据箱…… 试验数据比生命还宝贵。邹青心急如焚。多少个不眠之夜后,她终于找到症结:原 来是“黑匣子”短路重启,自动将数据“归零”。后来,研制单位采纳邹青的提议,给 “黑匣子”增加了“数据保护”功能。此后,导弹轰然发射,瀑布般的数据流就被源源 不断地记录下来。 “不能对不起参战将士” “拍桌子,摔板凳,老胡的脖子就是硬。”海军某试验区官兵口口相传的这句话, 说的是胡文萃在试验中敢于坚持原则,不唯上、不盲从。 2003年,某型导弹定型试验。由于该型导弹技术上相对成熟,有关单位为了赶进度 、保安全,提出只对其中1枚导弹进行大射程试验,其他几枚只打“小射程”的试验方 案。 对此,主管试验的副司令员胡文萃坚决反对:“打小射程,一些战技指标就得不到 充分验证,把这样的导弹拉上未来战场,怎么对参战官兵生命负责?”他以不容置疑的 口气坚持:“必须按照武器试验有关要求,保证大射程试验的导弹数量!” 但在军内外顶尖专家形成的一致性意见面前,胡文萃的意见起初并没引起足够重视 。虽多次沟通,有关单位仍坚持原来方案。胡文萃再也按捺不住了。一次技术方案讨论 会上,他拍案而起:“导弹性能的优劣,关系战争胜负,今天我们让步,明天就可能成 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!” 在胡文萃的一再坚持下,大家终于形成共识,重新调整了试验方案。 20多年来,胡文萃始终把导弹可靠性作为试验硬杠杠,导弹不符合发射条件坚决不 同意试验,试验不达标坚决不签字。他说:“我不怕得罪人,我就认准一个理,不能对 不起参战将士!” 2008年,已升任试验区司令员的胡文萃受领了某新型导弹批检试验任务。围绕该型 导弹战斗力生成需要,他亲自组织编写了试验大纲。 新大纲一改传统做法,新增了多发导弹连射试验、多管发射试验等项目,突出用实 战标准全面检验新型导弹武器系统性能……显然,新方案也增大了试验难度,因此招致 一些部门强烈反对。几次讨论会,对方千方百计想说服胡文萃修改大纲,但胡文萃态度 很坚决:“事关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内容,一个字都不能改!” 几番交涉无果,对方又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向胡文萃施压。可胡文萃根本不吃这一套。 结果,该型导弹在近似实战条件下通过了严格定型试验,胡文萃这才放心地签发了 “通行证”。事后,一位导弹研制专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:“与你讨论试验方案 ,简直就像在过鬼门关!” 坚持用实战标准检验导弹武器性能,胡文萃大刀阔斧地改革试验方法手段,让每一 次试验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实战。 反舰导弹攻击靶船试验几十年一贯制,靶船位置是固定的,方位是已知的,其反射 面积也是既定的。 “这样的‘死靶’,就是打上一百个又有什么用?”“未来战争作战对手将是多兵 种一体化的战斗群,复杂电磁环境贯穿全程,难道敌人会傻到仰起脖子等你来杀吗?”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。试验区研制神出鬼没的快速机动靶船,并坚持在贴近实战条件 下供靶、试验…… 如今,试验区不仅是新武器的“试金石”,更是“磨刀石”。胡文萃执掌下的这支 试验部队,正日渐成为一支“蓝军部队”。 在事关战斗力建设问题上,邹青和丈夫一样,眼里从来揉不得半粒沙子。 一次导弹试验前技术测试,在完成垂直状态测试后,导弹转为水平状态。邹青在判 读数据时,发现参数变化异常。经过分析,她郑重地向有关部门提出质疑。 “怎么可能?”一位资深导弹专家断然否认。邹青据理力争。最终,那位老专家检 查发现了遗漏,心悦诚服地做了修正。凭着这股较真劲儿,邹青先后发现测试程序及技 术资料错误20多处,提出的改进建议大都被采纳。 “只要试验成功,我们死又何惜” 在海军某试验区,官兵们都知道他们的司令员为了试验可以不要命。 一次,胡文萃在潜艇上进行发射前技术准备,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,开始还强撑 着,后来实在挺不住了,被人从潜艇里抬了出来。医生责怪他:“急性阑尾炎,再晚来 一会儿穿孔就危险了。”因心里惦着试验任务,手术后胡文萃未等刀口愈合,就私自跑 回部队,钻进潜艇。忙碌中,腹部刀口崩裂,痛得直咬牙,他只让军医在码头作了简单 清创和包扎,转身又上了潜艇…… 邹青执掌着30多台(套)测量设备,每次试验后都要连夜判读数据,经常通宵达旦 。长期劳累让她患上了心动过速的毛病。她担心组织上从此不让她上艇,反复请求医生 为她保密,而每次出海则悄悄带上速效救心丸。 潜射导弹试验是一项高风险事业,国外同类试验曾出现多起亡人事故。工业部门的 参试人员在出海前,单位都为他们购买了高额保险。胡文萃和邹青使命在肩,义无反顾 。 1989年,某型导弹模型弹试验进入倒计时,发射系统已进入待爆状态。可在对弹体 做最后一次检查时却发现,用来配重的水体出现渗漏,部分电路被浸泡。发射程序不可 逆,必须采取紧急措施,将发射筒底部的电池断电。 此时,发射筒里装有数百公斤烈性炸药,其爆炸产生的能量,能将数十吨重的弹体 弹射出水面100多米高。万一操作失误,后果不堪设想。面对极度风险,现场领导左右 为难。 “我去!”胡文萃站了出来。打着手电钻进发射筒底。现场空间十分狭小,他必须 躺下,把10多个螺栓取下来。而这些特制螺栓与电雷管、炸药是连成一体的,稍有不慎 就会引爆。 现场所有人都撤离,数百双眼睛紧张地盯着发射筒。10多分钟后,浑身湿透的胡文 萃爬出筒底…… 这年初夏,北国某军港内,一艘黝黑的潜艇静卧于碧波之中。某型潜射导弹发射试 验即将开始。胡文萃是此次试验的艇上发射副指挥员,妻子邹青是遥测系统负责人。 “你们夫妻俩还是别同时上艇,这样太冒险。”邹青所在的研究所领导找她商量。 邹青负责的数据遥测系统,要测量导弹发射瞬间数百个参数,这个战位她最熟悉。为确 保万无一失,她一再坚持:“换谁都行,我必须上艇!” 导弹在陆地试射时,为保证安全,测量岗位离发射筒有上百米远。可水下发射时, 潜艇空间有限,邹青背靠的就是发射筒。 一次导弹点火发射,在强大后座力作用下,潜艇一阵剧烈震颤,艇内一根管路发生 爆裂,有害气体喷涌而出,呛得邹青睁不开眼,她和战友们不顾一切地扑向仪器,牢牢 将记录试验数据的精密仪器搂在怀里…… 险情,他们遇到远不止一次。 某试验海域,潜艇巡航在大海深处。指挥舱内,副指挥员胡文萃严密组织试验,与 他相距不到10米远的鱼雷舱内,邹青全神贯注操作测量仪器。 “发射!”导弹撕开海面,腾空而起。可是意外发生了——导弹庞大的身躯刚跃出 海面,就掉头向下,“咣”的一声砸在潜艇上方,把在水下数十米处潜航的潜艇坚硬的 艇壳砸出一个大坑。 潜艇紧急上浮。胡文萃、邹青以及潜艇内每个参试官兵,都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 生死惊魂。 面对巨大风险,海军和基地领导多次劝胡文萃邹青夫妇,留一人在岸上,可每次试 验,他们依然“夫唱妇随”。一次重大试验前夜,试验区政委安志强劝胡文萃留在岸上 指挥时说: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总得有个人照看孩子吧?” 面对组织和战友的关心,胡文萃的回答掷地有声:“只要试验成功,我们死又何惜 !我就不信,我俩都喂鱼了,国家会不管我们的儿子!” 深海射长箭,龙宫点惊雷。胡文萃和邹青用无私无畏的行动,共同印证着共和国军 人的忠诚!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84.9.]
发信人: tin (大猪小猪摞一盘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hu Apr 23 18:06:03 2009), 转信 这里边一大堆某型导弹 都是啥 俺只能猜出来88年那个巨浪1 其他几个只能大致是弹道还是反舰 【 在 tin (大猪小猪摞一盘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【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 讨论区 】 发信人: Newib (红尘孤峰), 信区: HIT 标 题: 大海深处射长箭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Apr 3 21:10:30 2009) 默默奉献的工大人: 科技日报2009-04-04(毛敬雄、于贵民、于莘明)报道:导弹夫妻:大海深处射长箭— —记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邹青 他们是一对生死相依的水下伉俪,夫妻双双40多次随潜艇下潜,在大海深处充满惊 险和变数的环境中,完成导弹水下发射试验任务。 他们是一对并肩作战的亲密伴侣,丈夫100余次参与和指挥多型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,荣立二等功1次,三等功2次;妻子负责导弹试验遥测系统,参与完成多项重大装备科 研课题,5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。 他们就是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、高级工程师邹青。3月底,海军 某试验基地党委作出决定,号召广大官兵向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胡文萃 、邹青学习。 “身为军人哪能袖手旁观” 海军某试验区试验工房,挂着一面近80平方米的硕大国旗,对面墙壁则是一幅超大 壁画:华表耸立,山峦叠嶂、长城逶迤,中间赫然写着“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”。 这是司令员胡文萃的创意。 胡文萃,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后,便来到试验区从事导弹试验事业。 从“爬”发射筒干起,直到当司令员,一直都渗透着他在那个工房的创意。 那年,我国新型潜射导弹试验在北方某海域展开。 “嗖!”第一枚导弹跃出海面,可只飞行了数十秒钟便凌空解体,坠入大海。 试验失败,众多导弹研制和试验专家探究原因,可时间一天天过去,仍一筹莫展。 时任助理工程师的胡文萃坐不住了。他和方世武、李艳等战友主动请缨,找来图纸资料 ,没日没夜地琢磨开了。 “这是工业部门的事,你操哪门子心?”在当时一些人看来,产品本身的问题似乎 不关部队的事。 “新型潜射导弹承载着一代代官兵的强军之梦,身为军人哪能袖手旁观?”胡文萃 和战友们没有理会种种非议。经过大量推理、运算和试验数据比对,最终找到发射失败 的原因。接着,他们又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技术方案。 很快,这一结论在后续试验中得到验证。胡文萃和战友们扫除了潜射导弹发射试验 的“拦路虎”。 1988年9月的一天,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。乳白色的潜射导弹钻出海面,直扑远海 目标,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。祖国海疆从此多了一柄镇妖降魔的利剑。 年底,胡文萃荣立二等功。 上世纪90年代初,又一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急迫地摆在胡文萃和战友们面前:原有 导弹试验发射装置与新型导弹不匹配,急需进行全面技术改造。 这对试验部队官兵来说是全新课题,面临巨大技术风险。时任某研究室主任的胡文 萃再次站出来:“没有风险,国家养我们这些人干什么?” 为确保万无一失,图纸设计完成后,胡文萃亲自督战,从一只铆钉到每个轴承,都 反复精雕细琢……经过半年奋战,技改完成。时至今日,这套发射装置没出过任何问题 ,一次次托举潜射导弹叱咤海天。 20多年来,胡文萃与战友们一起,先后攻克上千个装备试验难题,完成80多项科研 试验任务,全部赶超国内先进水平。 浩瀚大海同样给了邹青宽广舞台。一次潜射试验,存储数据的“黑匣子”被打捞上 来,可里面所有数据都被一只无形的手“清零”了! 导弹试验是为收集导弹武器各项实际性能参数。“把导弹打出去,把数据拿回来” 是试验部队两项最主要的使命。拿不到数据,导弹就等于打了水漂。胡文萃曾给她讲过 这样一件事:我国一位著名“两弹一星”专家出差时,不幸遭遇空难,人们找到他烧焦 的遗体后,发现他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数据箱…… 试验数据比生命还宝贵。邹青心急如焚。多少个不眠之夜后,她终于找到症结:原 来是“黑匣子”短路重启,自动将数据“归零”。后来,研制单位采纳邹青的提议,给 “黑匣子”增加了“数据保护”功能。此后,导弹轰然发射,瀑布般的数据流就被源源 不断地记录下来。 “不能对不起参战将士” “拍桌子,摔板凳,老胡的脖子就是硬。”海军某试验区官兵口口相传的这句话, 说的是胡文萃在试验中敢于坚持原则,不唯上、不盲从。 2003年,某型导弹定型试验。由于该型导弹技术上相对成熟,有关单位为了赶进度 、保安全,提出只对其中1枚导弹进行大射程试验,其他几枚只打“小射程”的试验方 案。 对此,主管试验的副司令员胡文萃坚决反对:“打小射程,一些战技指标就得不到 充分验证,把这样的导弹拉上未来战场,怎么对参战官兵生命负责?”他以不容置疑的 口气坚持:“必须按照武器试验有关要求,保证大射程试验的导弹数量!” 但在军内外顶尖专家形成的一致性意见面前,胡文萃的意见起初并没引起足够重视 。虽多次沟通,有关单位仍坚持原来方案。胡文萃再也按捺不住了。一次技术方案讨论 会上,他拍案而起:“导弹性能的优劣,关系战争胜负,今天我们让步,明天就可能成 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!” 在胡文萃的一再坚持下,大家终于形成共识,重新调整了试验方案。 20多年来,胡文萃始终把导弹可靠性作为试验硬杠杠,导弹不符合发射条件坚决不 同意试验,试验不达标坚决不签字。他说:“我不怕得罪人,我就认准一个理,不能对 不起参战将士!” 2008年,已升任试验区司令员的胡文萃受领了某新型导弹批检试验任务。围绕该型 导弹战斗力生成需要,他亲自组织编写了试验大纲。 新大纲一改传统做法,新增了多发导弹连射试验、多管发射试验等项目,突出用实 战标准全面检验新型导弹武器系统性能……显然,新方案也增大了试验难度,因此招致 一些部门强烈反对。几次讨论会,对方千方百计想说服胡文萃修改大纲,但胡文萃态度 很坚决:“事关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内容,一个字都不能改!” 几番交涉无果,对方又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向胡文萃施压。可胡文萃根本不吃这一套。 结果,该型导弹在近似实战条件下通过了严格定型试验,胡文萃这才放心地签发了 “通行证”。事后,一位导弹研制专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:“与你讨论试验方案 ,简直就像在过鬼门关!” 坚持用实战标准检验导弹武器性能,胡文萃大刀阔斧地改革试验方法手段,让每一 次试验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实战。 反舰导弹攻击靶船试验几十年一贯制,靶船位置是固定的,方位是已知的,其反射 面积也是既定的。 “这样的‘死靶’,就是打上一百个又有什么用?”“未来战争作战对手将是多兵 种一体化的战斗群,复杂电磁环境贯穿全程,难道敌人会傻到仰起脖子等你来杀吗?”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。试验区研制神出鬼没的快速机动靶船,并坚持在贴近实战条件 下供靶、试验…… 如今,试验区不仅是新武器的“试金石”,更是“磨刀石”。胡文萃执掌下的这支 试验部队,正日渐成为一支“蓝军部队”。 在事关战斗力建设问题上,邹青和丈夫一样,眼里从来揉不得半粒沙子。 一次导弹试验前技术测试,在完成垂直状态测试后,导弹转为水平状态。邹青在判 读数据时,发现参数变化异常。经过分析,她郑重地向有关部门提出质疑。 “怎么可能?”一位资深导弹专家断然否认。邹青据理力争。最终,那位老专家检 查发现了遗漏,心悦诚服地做了修正。凭着这股较真劲儿,邹青先后发现测试程序及技 术资料错误20多处,提出的改进建议大都被采纳。 “只要试验成功,我们死又何惜” 在海军某试验区,官兵们都知道他们的司令员为了试验可以不要命。 一次,胡文萃在潜艇上进行发射前技术准备,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,开始还强撑 着,后来实在挺不住了,被人从潜艇里抬了出来。医生责怪他:“急性阑尾炎,再晚来 一会儿穿孔就危险了。”因心里惦着试验任务,手术后胡文萃未等刀口愈合,就私自跑 回部队,钻进潜艇。忙碌中,腹部刀口崩裂,痛得直咬牙,他只让军医在码头作了简单 清创和包扎,转身又上了潜艇…… 邹青执掌着30多台(套)测量设备,每次试验后都要连夜判读数据,经常通宵达旦 。长期劳累让她患上了心动过速的毛病。她担心组织上从此不让她上艇,反复请求医生 为她保密,而每次出海则悄悄带上速效救心丸。 潜射导弹试验是一项高风险事业,国外同类试验曾出现多起亡人事故。工业部门的 参试人员在出海前,单位都为他们购买了高额保险。胡文萃和邹青使命在肩,义无反顾 。 1989年,某型导弹模型弹试验进入倒计时,发射系统已进入待爆状态。可在对弹体 做最后一次检查时却发现,用来配重的水体出现渗漏,部分电路被浸泡。发射程序不可 逆,必须采取紧急措施,将发射筒底部的电池断电。 此时,发射筒里装有数百公斤烈性炸药,其爆炸产生的能量,能将数十吨重的弹体 弹射出水面100多米高。万一操作失误,后果不堪设想。面对极度风险,现场领导左右 为难。 “我去!”胡文萃站了出来。打着手电钻进发射筒底。现场空间十分狭小,他必须 躺下,把10多个螺栓取下来。而这些特制螺栓与电雷管、炸药是连成一体的,稍有不慎 就会引爆。 现场所有人都撤离,数百双眼睛紧张地盯着发射筒。10多分钟后,浑身湿透的胡文 萃爬出筒底…… 这年初夏,北国某军港内,一艘黝黑的潜艇静卧于碧波之中。某型潜射导弹发射试 验即将开始。胡文萃是此次试验的艇上发射副指挥员,妻子邹青是遥测系统负责人。 “你们夫妻俩还是别同时上艇,这样太冒险。”邹青所在的研究所领导找她商量。 邹青负责的数据遥测系统,要测量导弹发射瞬间数百个参数,这个战位她最熟悉。为确 保万无一失,她一再坚持:“换谁都行,我必须上艇!” 导弹在陆地试射时,为保证安全,测量岗位离发射筒有上百米远。可水下发射时, 潜艇空间有限,邹青背靠的就是发射筒。 一次导弹点火发射,在强大后座力作用下,潜艇一阵剧烈震颤,艇内一根管路发生 爆裂,有害气体喷涌而出,呛得邹青睁不开眼,她和战友们不顾一切地扑向仪器,牢牢 将记录试验数据的精密仪器搂在怀里…… 险情,他们遇到远不止一次。 某试验海域,潜艇巡航在大海深处。指挥舱内,副指挥员胡文萃严密组织试验,与 他相距不到10米远的鱼雷舱内,邹青全神贯注操作测量仪器。 “发射!”导弹撕开海面,腾空而起。可是意外发生了——导弹庞大的身躯刚跃出 海面,就掉头向下,“咣”的一声砸在潜艇上方,把在水下数十米处潜航的潜艇坚硬的 艇壳砸出一个大坑。 潜艇紧急上浮。胡文萃、邹青以及潜艇内每个参试官兵,都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 生死惊魂。 面对巨大风险,海军和基地领导多次劝胡文萃邹青夫妇,留一人在岸上,可每次试 验,他们依然“夫唱妇随”。一次重大试验前夜,试验区政委安志强劝胡文萃留在岸上 指挥时说: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总得有个人照看孩子吧?” 面对组织和战友的关心,胡文萃的回答掷地有声:“只要试验成功,我们死又何惜 !我就不信,我俩都喂鱼了,国家会不管我们的儿子!” 深海射长箭,龙宫点惊雷。胡文萃和邹青用无私无畏的行动,共同印证着共和国军 人的忠诚!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84.9.] -- ^..^ ^..^ (oo) (oo) "--" "--" ( __ ) ( __ ) "--" "--"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http://mitbbs.com·[From: 128.42.]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24.223.]
发信人: szbd (小破猫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hu Apr 23 20:56:07 2009), 转信 【 在 tin (大猪小猪摞一盘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标 题: 大海深处射长箭 :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hu Apr 23 18:02:35 2009), 站内 : : 【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T 讨论区 】 : 发信人: Newib (红尘孤峰), 信区: HIT : 标 题: 大海深处射长箭 :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Apr 3 21:10:30 2009) : : 默默奉献的工大人: : : 科技日报2009-04-04(毛敬雄、于贵民、于莘明)报道:导弹夫妻:大海深处射长箭— : —记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邹青 : : 他们是一对生死相依的水下伉俪,夫妻双双40多次随潜艇下潜,在大海深处充满惊 : 险和变数的环境中,完成导弹水下发射试验任务。 : 他们是一对并肩作战的亲密伴侣,丈夫100余次参与和指挥多型导弹水下发射试验 : ,荣立二等功1次,三等功2次;妻子负责导弹试验遥测系统,参与完成多项重大装备科 : 研课题,5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。 : 他们就是海军某试验区司令员胡文萃和他的妻子、高级工程师邹青。3月底,海军 : 某试验基地党委作出决定,号召广大官兵向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胡文萃 : 、邹青学习。 : : “身为军人哪能袖手旁观” : : 海军某试验区试验工房,挂着一面近80平方米的硕大国旗,对面墙壁则是一幅超大 : 壁画:华表耸立,山峦叠嶂、长城逶迤,中间赫然写着“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”。 : 这是司令员胡文萃的创意。 : 胡文萃,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毕业后,便来到试验区从事导弹试验事业。 : 从“爬”发射筒干起,直到当司令员,一直都渗透着他在那个工房的创意。 : 那年,我国新型潜射导弹试验在北方某海域展开。 : “嗖!”第一枚导弹跃出海面,可只飞行了数十秒钟便凌空解体,坠入大海。 : 试验失败,众多导弹研制和试验专家探究原因,可时间一天天过去,仍一筹莫展。 : 时任助理工程师的胡文萃坐不住了。他和方世武、李艳等战友主动请缨,找来图纸资料 : ,没日没夜地琢磨开了。 : “这是工业部门的事,你操哪门子心?”在当时一些人看来,产品本身的问题似乎 : 不关部队的事。 : “新型潜射导弹承载着一代代官兵的强军之梦,身为军人哪能袖手旁观?”胡文萃 : 和战友们没有理会种种非议。经过大量推理、运算和试验数据比对,最终找到发射失败 : 的原因。接着,他们又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技术方案。 : 很快,这一结论在后续试验中得到验证。胡文萃和战友们扫除了潜射导弹发射试验 : 的“拦路虎”。 : 1988年9月的一天,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。乳白色的潜射导弹钻出海面,直扑远海 : 目标,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。祖国海疆从此多了一柄镇妖降魔的利剑。 : 年底,胡文萃荣立二等功。 似乎没有JL2。首先,这人荣立二等功一次,是在88年JL1的时候。如果他参与JL2试射 成功 ,怎么也应该再给个二等功。 : 上世纪90年代初,又一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急迫地摆在胡文萃和战友们面前:原有 : 导弹试验发射装置与新型导弹不匹配,急需进行全面技术改造。 : 这对试验部队官兵来说是全新课题,面临巨大技术风险。时任某研究室主任的胡文 : 萃再次站出来:“没有风险,国家养我们这些人干什么?” : 为确保万无一失,图纸设计完成后,胡文萃亲自督战,从一只铆钉到每个轴承,都 : 反复精雕细琢……经过半年奋战,技改完成。时至今日,这套发射装置没出过任何问题 : ,一次次托举潜射导弹叱咤海天。 这是试验基地的发射装置,估计是潜射反舰导弹的 : 20多年来,胡文萃与战友们一起,先后攻克上千个装备试验难题,完成80多项科研 : 试验任务,全部赶超国内先进水平。 : : 浩瀚大海同样给了邹青宽广舞台。一次潜射试验,存储数据的“黑匣子”被打捞上 : 来,可里面所有数据都被一只无形的手“清零”了! : 导弹试验是为收集导弹武器各项实际性能参数。“把导弹打出去,把数据拿回来” : 是试验部队两项最主要的使命。拿不到数据,导弹就等于打了水漂。胡文萃曾给她讲过 : 这样一件事:我国一位著名“两弹一星”专家出差时,不幸遭遇空难,人们找到他烧焦 : 的遗体后,发现他依然死死抱着那个数据箱…… : 试验数据比生命还宝贵。邹青心急如焚。多少个不眠之夜后,她终于找到症结:原 : 来是“黑匣子”短路重启,自动将数据“归零”。后来,研制单位采纳邹青的提议,给 : “黑匣子”增加了“数据保护”功能。此后,导弹轰然发射,瀑布般的数据流就被源源 : 不断地记录下来。 为啥官八股总要写上一些极其白痴的故障呢? : : “不能对不起参战将士” : : “拍桌子,摔板凳,老胡的脖子就是硬。”海军某试验区官兵口口相传的这句话, : 说的是胡文萃在试验中敢于坚持原则,不唯上、不盲从。 : 2003年,某型导弹定型试验。由于该型导弹技术上相对成熟,有关单位为了赶进度 : 、保安全,提出只对其中1枚导弹进行大射程试验,其他几枚只打“小射程”的试验方 : 案。 这个肯定是反舰的了。 : 对此,主管试验的副司令员胡文萃坚决反对:“打小射程,一些战技指标就得不到 : 充分验证,把这样的导弹拉上未来战场,怎么对参战官兵生命负责?”他以不容置疑的 : 口气坚持:“必须按照武器试验有关要求,保证大射程试验的导弹数量!” : 但在军内外顶尖专家形成的一致性意见面前,胡文萃的意见起初并没引起足够重视 : 。虽多次沟通,有关单位仍坚持原来方案。胡文萃再也按捺不住了。一次技术方案讨论 : 会上,他拍案而起:“导弹性能的优劣,关系战争胜负,今天我们让步,明天就可能成 : 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!” : 在胡文萃的一再坚持下,大家终于形成共识,重新调整了试验方案。 : 20多年来,胡文萃始终把导弹可靠性作为试验硬杠杠,导弹不符合发射条件坚决不 : 同意试验,试验不达标坚决不签字。他说:“我不怕得罪人,我就认准一个理,不能对 : 不起参战将士!” : 2008年,已升任试验区司令员的胡文萃受领了某新型导弹批检试验任务。围绕该型 : 导弹战斗力生成需要,他亲自组织编写了试验大纲。 : 新大纲一改传统做法,新增了多发导弹连射试验、多管发射试验等项目,突出用实 : 战标准全面检验新型导弹武器系统性能……显然,新方案也增大了试验难度,因此招致 : 一些部门强烈反对。几次讨论会,对方千方百计想说服胡文萃修改大纲,但胡文萃态度 : 很坚决:“事关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内容,一个字都不能改!” : 几番交涉无果,对方又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向胡文萃施压。可胡文萃根本不吃这一 套。 : 结果,该型导弹在近似实战条件下通过了严格定型试验,胡文萃这才放心地签发了 : “通行证”。事后,一位导弹研制专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:“与你讨论试验方案 : ,简直就像在过鬼门关!” 这个显然是反舰导弹 : 坚持用实战标准检验导弹武器性能,胡文萃大刀阔斧地改革试验方法手段,让每一 : 次试验都最大限度地逼近实战。 : 反舰导弹攻击靶船试验几十年一贯制,靶船位置是固定的,方位是已知的,其反射 : 面积也是既定的。 : “这样的‘死靶’,就是打上一百个又有什么用?”“未来战争作战对手将是多兵 : 种一体化的战斗群,复杂电磁环境贯穿全程,难道敌人会傻到仰起脖子等你来杀吗? ” 就是说未来作战对手将是美国航母战斗群。。。。。。 :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。试验区研制神出鬼没的快速机动靶船,并坚持在贴近实战条件 : 下供靶、试验…… : 如今,试验区不仅是新武器的“试金石”,更是“磨刀石”。胡文萃执掌下的这支 : 试验部队,正日渐成为一支“蓝军部队”。 : : 在事关战斗力建设问题上,邹青和丈夫一样,眼里从来揉不得半粒沙子。 : 一次导弹试验前技术测试,在完成垂直状态测试后,导弹转为水平状态。邹青在判 : 读数据时,发现参数变化异常。经过分析,她郑重地向有关部门提出质疑。 : “怎么可能?”一位资深导弹专家断然否认。邹青据理力争。最终,那位老专家检 : 查发现了遗漏,心悦诚服地做了修正。凭着这股较真劲儿,邹青先后发现测试程序及技 : 术资料错误20多处,提出的改进建议大都被采纳。 : : “只要试验成功,我们死又何惜” : : 在海军某试验区,官兵们都知道他们的司令员为了试验可以不要命。 : 一次,胡文萃在潜艇上进行发射前技术准备,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,开始还强撑 : 着,后来实在挺不住了,被人从潜艇里抬了出来。医生责怪他:“急性阑尾炎,再晚来 : 一会儿穿孔就危险了。”因心里惦着试验任务,手术后胡文萃未等刀口愈合,就私自跑 : 回部队,钻进潜艇。忙碌中,腹部刀口崩裂,痛得直咬牙,他只让军医在码头作了简单 : 清创和包扎,转身又上了潜艇…… : : 邹青执掌着30多台(套)测量设备,每次试验后都要连夜判读数据,经常通宵达旦 : 。长期劳累让她患上了心动过速的毛病。她担心组织上从此不让她上艇,反复请求医生 : 为她保密,而每次出海则悄悄带上速效救心丸。 : : 潜射导弹试验是一项高风险事业,国外同类试验曾出现多起亡人事故。工业部门的 : 参试人员在出海前,单位都为他们购买了高额保险。胡文萃和邹青使命在肩,义无反顾 : 。 : 1989年,某型导弹模型弹试验进入倒计时,发射系统已进入待爆状态。可在对弹体 : 做最后一次检查时却发现,用来配重的水体出现渗漏,部分电路被浸泡。发射程序不可 : 逆,必须采取紧急措施,将发射筒底部的电池断电。 : 此时,发射筒里装有数百公斤烈性炸药,其爆炸产生的能量,能将数十吨重的弹体 : 弹射出水面100多米高。万一操作失误,后果不堪设想。面对极度风险,现场领导左右 : 为难。 : “我去!”胡文萃站了出来。打着手电钻进发射筒底。现场空间十分狭小,他必须 : 躺下,把10多个螺栓取下来。而这些特制螺栓与电雷管、炸药是连成一体的,稍有不慎 : 就会引爆。 : 现场所有人都撤离,数百双眼睛紧张地盯着发射筒。10多分钟后,浑身湿透的胡文 : 萃爬出筒底…… 这个肯定是弹道导弹,不过是模型弹阿 : : 这年初夏,北国某军港内,一艘黝黑的潜艇静卧于碧波之中。某型潜射导弹发射试 : 验即将开始。胡文萃是此次试验的艇上发射副指挥员,妻子邹青是遥测系统负责人。 : “你们夫妻俩还是别同时上艇,这样太冒险。”邹青所在的研究所领导找她商量。 : 邹青负责的数据遥测系统,要测量导弹发射瞬间数百个参数,这个战位她最熟悉。为确 : 保万无一失,她一再坚持:“换谁都行,我必须上艇!” : 导弹在陆地试射时,为保证安全,测量岗位离发射筒有上百米远。可水下发射时, : 潜艇空间有限,邹青背靠的就是发射筒。 : 一次导弹点火发射,在强大后座力作用下,潜艇一阵剧烈震颤,艇内一根管路发生 : 爆裂,有害气体喷涌而出,呛得邹青睁不开眼,她和战友们不顾一切地扑向仪器,牢牢 : 将记录试验数据的精密仪器搂在怀里…… JL2陆上发射测量岗位离发射筒不可能只有上百米。 : 险情,他们遇到远不止一次。 : 某试验海域,潜艇巡航在大海深处。指挥舱内,副指挥员胡文萃严密组织试验,与 : 他相距不到10米远的鱼雷舱内,邹青全神贯注操作测量仪器。 : “发射!”导弹撕开海面,腾空而起。可是意外发生了——导弹庞大的身躯刚跃出 : 海面,就掉头向下,“咣”的一声砸在潜艇上方,把在水下数十米处潜航的潜艇坚硬的 : 艇壳砸出一个大坑。 就这个最象,不是弹道导弹不会掉下来还砸在潜艇上。但是没说成功阿 : 潜艇紧急上浮。胡文萃、邹青以及潜艇内每个参试官兵,都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 : 生死惊魂。 : 面对巨大风险,海军和基地领导多次劝胡文萃邹青夫妇,留一人在岸上,可每次试 : 验,他们依然“夫唱妇随”。一次重大试验前夜,试验区政委安志强劝胡文萃留在岸上 : 指挥时说: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总得有个人照看孩子吧?” : 面对组织和战友的关心,胡文萃的回答掷地有声:“只要试验成功,我们死又何惜 : !我就不信,我俩都喂鱼了,国家会不管我们的儿子!” : 深海射长箭,龙宫点惊雷。胡文萃和邹青用无私无畏的行动,共同印证着共和国军 : 人的忠诚! : -- : :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84.9.] -- 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ons de l'automne 秋天的小提琴那长长呜咽 Blessent mon coeur d'une langueur monotone. 用单调的忧郁刺伤我心。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114.153.]
发信人: mmyy08 (mmyy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Apr 24 00:21:46 2009) 恩,不错不错。呵呵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76.15.]
发信人: tin (大猪小猪摞一盘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Apr 24 08:19:41 2009), 转信 发射导弹时候,不管是弹道还是反舰,潜艇不会在几十米的水下罢? 【 在 szbd (小破猫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似乎没有JL2。首先,这人荣立二等功一次,是在88年JL1的时候。如果他参与JL2试射 : 成功 : ,怎么也应该再给个二等功。 : 这是试验基地的发射装置,估计是潜射反舰导弹的 : 为啥官八股总要写上一些极其白痴的故障呢? : 这个肯定是反舰的了。 : 套。 : 这个显然是反舰导弹 : ” : 就是说未来作战对手将是美国航母战斗群。。。。。。 : ................... -- ^..^ ^..^ (oo) (oo) "--" "--" ( __ ) ( __ ) "--" "--"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http://mitbbs.com·[From: 128.42.]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70.60.]
发信人: tin (大猪小猪摞一盘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Fri Apr 24 08:56:26 2009), 转信 就是破毛这个批阅看着费劲 【 在 mmyy08 (mmyy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恩,不错不错。呵呵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76.15.] -- ^..^ ^..^ (oo) (oo) "--" "--" ( __ ) ( __ ) "--" "--"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http://mitbbs.com·[From: 128.42.]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70.60.]
发信人: tcm (rssi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Sun Apr 26 11:57:28 2009) They are more like QA team, but tougher than other project team.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72.90.]
发信人: tcm (rssi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Sun Apr 26 12:27:58 2009) They are more like QA team, but tougher than other project team.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72.90.]
发信人: szbd (小破猫), 信区: Military2 标 题: Re: 大海深处射长箭 (转载)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Sun Apr 26 21:02:37 2009), 转信 反舰如果采用导弹浮筒自然上浮的方式就不能太深,如果用火箭助推浮筒也可以浅 【 在 tin (大猪小猪摞一盘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发射导弹时候,不管是弹道还是反舰,潜艇不会在几十米的水下罢? -- 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ons de l'automne 秋天的小提琴那长长呜咽 Blessent mon coeur d'une langueur monotone. 用单调的忧郁刺伤我心。 ※ 来源:·BBS 未名空间站 海外: mitbbs.com 中国: mitbbs.cn·[FROM: 114.153.]
Site Map - Contact Us - Terms and Conditions - Privacy Policy 版权所有,未名空间(mitbbs.com),since 19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