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篇文章共收到打赏0
发信人: runsun04 (灭佛者天行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吴国盛:自由的学术-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ue Oct 8 23:18:59 2019, 美东) 科学之所以是希腊人的人文,原因就在于,希腊人的科学本质上就是自由的学术。 自由的学术有两个基本特征:其一,希腊科学纯粹为“自身”而存在,缺乏功利目的、 实用目的;其二,希腊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,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发展“自身”我们要 深入理解希腊科学,应该在这两个方面做更多的考察和分析。 亚里士多德的《形而上学》中有大量关于科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探求的论述。他提到 “既不提供快乐、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”(981b25)提到“为知识自身而求取 知识”(982b1),提到“为了知而追求知识,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”(982b22)最后 他说:“显然,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,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、并不为他人 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,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,只有它才仅是为 了自身而存在。”(982b26-28) 这里所说的当然是哲学,亚里士多德也把它看成是一切科学(知识)中最高级的, 是最理想的科学形态。这种科学理想,不只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能够找到,在他以前的柏 拉图、苏格拉底那里同样能够找到。这种科学理想,既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第一哲 学(形而上学)那里,也体现在希腊人特有的科学――数学那里。在《理想国》里,柏 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特别强调了数学的非功利性、它的纯粹性、它对于追求真理的必要 性,因为算术和几何的学习不是为做买卖,而是“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 ”(526B)这门科学的真正目的是纯粹为了知识。希腊人开辟了演绎和推理的数学传统 ,这首先是由于他们把数学这门科学看成是培养“自由民”所必须的“自由”的学问, 自由的学问是纯粹的为着自身而存在的学问,不受实利所制约。 希腊数学的集大成者是欧几里得的《原本》《原本》成为西方思想最重要的经典( 也许仅次于《圣经》但其作者欧几里得的生平几乎不可考。流传下来仅有两则故事。第 一则故事说,有国王师从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,欲求捷径,欧氏回答说:“在几何学的 王国里没有为国王单独铺就的康庄大道”第二则故事则说的是,一位年轻人师从欧氏学 几何,但问及几何学的用处,欧氏勃然大怒:“给他两个钱,赶紧给我走,居然想跟我 学有用之学,谁不知道我的学问是完全无用的” 为什么希腊学者强调自己知识的非实用性呢?因为任何知识若是仅仅为他者而存在 、成为实现他者的手段和工具,那么这样的知识就不是为着“自己”的知识,因而就不 是自由的知识;学习这样的知识,就不能起到教化自由人性的作用。希腊人强调为学术 而学术、为知识而知识,其背景在于,他们的学术本来就是自由的学术。 我们中国文化有很强大的“学以致用”传统,强调学术、知识本身并无内在价值, 只有工具价值。“学成文武艺,货于帝王家”读书本身不是目的,读书的价值在于“书 中自有黄金屋、书中自有颜如玉”学问“本身”没有价值,学问是敲门砖、是进身之阶 ,“学而优则仕”总的来讲,中国的读书人、学者、士人并未视学术有着自身独立的价 值,因而士人阶层总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,总是依属他人而存在。今天人们批评中 国学者缺乏“独立之思想、自由之精神”其实这个局面的深层原因是,中国文化中缺乏 “为学术而学术、为知识而知识”的精神,学以致用的传统太过强大。我们嘲笑无用的 学问是“屠龙之术”我们的学生总是问老师我们学习的东西有什么用,而我们的教师、 学者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向学生、向管理者、向科研经费的拨发者强调他们从事的学术是 有用的。这个学以致用传统,严重的妨碍了我们去理解科学精神的真谛。 希腊人所高标特立的无用的知识如何可能成为知识呢?我们中国人都知道“实践出 真知”、“一切知识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、生产实践”、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”而一切生活实践中产出的知识都是为了优化、指导进一步的实践,因而肯定 是有用的。无用的知识何以是知识呢?希腊人的回答更加特别:一切真知识都必定是出 自自身的内在性知识,来自外部经验的不算真知识(episteme)只能算意见(doxa)什 么是真知识,什么是内在性知识?这就要说到希腊科学的演绎特征。 我们知道,人类几个最古老的文明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,并且产生了专职守护并传 承这些知识的社会阶层(比如祭司、僧侣、文官等)这些知识,有的事关国计,有的事 关民生,但均是有用的知识,均是祖先生活智慧的结晶,均是经验知识。唯有希腊人奇 花独秀,提出知识的本质是非经验的,从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演绎科学。 演绎科学注重内在“推理”不重解决具体应用问题。什么是“推理”百科全书说: “推理是使用理智从某些前提产生结论”人们通过经验学习都可以习得从某些前提得出 结论的能力。看到天上风起云涌,我们得出结论“快要下雨了”;看到大街上的人都朝 一个地方奔去,我们得出结论“那地方出事了”;房间里的灯突然熄灭了,我们得出结 论“停电了”这些都是经验推理。这些推理多半是正确的,但也不一定。风云突变,甚 至电闪雷鸣,也有可能不下雨;人们都朝一个地方跑,也许是抢购什么东西;灯熄灭了 ,也可能是灯泡坏了。但是,有些推理却必然正确,比如,“单身汉是未婚的”“屋子 外面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”如此看来,推理作为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有许多种。有些推 理不是必然正确,有些推理必然正确。希腊人看重的推理是内在推理、演绎推理,必然 正确的推理。 演绎推理的根本特征是保真推理,即只要前提正确,结论必定正确的一种推理形式 。三段论是最基本的保真推理。它由大前提、小前提和结论组成。希腊人最常说的三段 论是:“人皆有死;苏格拉底是人;苏格拉底会死”这个推理是由一般向个别过渡,结 论所包含的断定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,因此,我们中国人容易把它看成是“废话” 是的,它确实是废话,因为只有废话才“永恒正确”希腊人为了寻求“永恒正确”不惜 投入巨大的精力来研究“废话” “废话”何以能够构成“知识”、发展“知识”这是我们理解演绎科学的一个关键 问题。对于我们熟悉“实践出真知”、“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”的中国人来说,不 容易明白知识如何按照“自身”的逻辑“自行”展开。希腊人的知识构建是通过推理、 证明、演绎来进行的,而所谓证明、演绎,只是顺从“自身”的内在逻辑而已。 我们可以举芝诺悖论为例,来考察一下希腊人的证明性知识如何独立于经验进行构 建。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。巴门尼德提出“存在者存在、不存在者不存在”(或可译 成“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”作为他的基本立论,基于这个立论,他认为变化不可能,一 切变化根本上是假象。芝诺为其师的立论提出论证,他想证明“运动是不可能的”他一 共提出了4个运动悖论,以此证明运动不可能存在。 第1个悖论叫做“二分法”他认为,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不可能的,因此,为了由A 点到达B点,必先到达AB的中点C;为了达到C点,必先到达AC的中点D;为了达到D点, 必先到达AD的中点E……这样的中点有无穷多个,因此,从A点出发的第一步根本迈不出 去。 第2个悖论叫做“阿基里斯追龟”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的英勇战将,迅跑如飞, 芝诺现在要论证他追不上乌龟。芝诺说,阿基里斯为了追上乌龟,必须将到达乌龟起跑 时的位置;可是,等他到达这个位置的时候,乌龟已经在前头了。他若继续追,总是要 先到达龟先前所在的位置,而这个位置总是离龟现在的位置有一段距离。无论龟跑得多 慢,阿基里斯跑得多快,他也只能逐步缩小这个距离,而不可能彻底消除这一距离,因 此,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龟。 第3个悖论叫做“飞矢不动”他说飞着的箭在每一瞬间肯定在某一个空间位置上, 而在一个空间位置上,意味着在这一瞬间它是静止的。既然在每一瞬间都是静止的,而 时间又是由这些瞬间所构成,那么总的来看它是静止的。 第4个悖论叫做“运动场”说的是三列物体的相对运动。相对于静止的一列物体运 动了1个单元的空间,相对于运动的一列物体却运动了2个单元的空间。如果我们承认有 一个最小的空间间隔的话,那么就会出现1个空间等于2个空间这样的悖论。 芝诺悖论采用的是证明的方法,但结论却与我们的经验常识相左。我们中国人很容 易认为,芝诺悖论由于背离生活常识,只是一种廉价无聊的诡辩,不值得重视。但是, 西方思想却没有轻易放过它。希腊人认为,结论是否荒谬并不要紧,关键是论证是否符 合逻辑、符合理性的推理规则。如果他的论证不合逻辑、推理有漏洞,那自然应当放弃 ;如果他的论证没有问题,那就不能轻易放弃,相反,要以此追究我们的常识是否出了 问题。事实上,芝诺悖论提出两千多年,一直没有被忽视、一直被讨论。由于涉及非常 深刻的无限问题,对它的讨论实际上推动了无限数学的发展。 要深入理解芝诺悖论,需要考虑时间空间的连续性问题。在这四个悖论中,前两个 是一组,后两个是另一组。前一组预设了时间空间是连续性的,因而可以无限分割;后 一组预设了时间空间是不连续的,因而存在着最小单元。只有考虑到这两个预设,芝诺 悖论才是合理的。他想说的是,时间空间要么是连续的,要么是不连续的,无论哪种情 况,都显示出运动的荒谬性,因此,最好的结论就是,运动不存在。我们喜欢“实践是 检验真理标准”的人会断然否定芝诺的论证,会认为我们只须起身在屋子里走几步,举 起手在空中舞几下,就证明了芝诺是错误的。然而,希腊人不这么看。希腊人会认为, 我们并不否认我们经验中的确存在着运动这回事,但是,正如芝诺所说的,它不合理、 不合逻辑。因为不合理、不合逻辑,所以我们宁可相信它不存在,它是一个假象。要破 解芝诺悖论,不能诉诸经验、常识,只能诉诸进一步的理性论证。 希腊人亚里士多德对芝诺悖论做了一个破解的尝试。针对“二分法”论证,他说, 我们固然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与数量上无限的事物相接触,但是,我们却可以以无限 的时间点与数目无限的事物相接触。只要时间和空间都可以无限分割,那么在有限的时 间内经过无限数目的点是可以的。 我们暂且不论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是否正确——这个论证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局 限——我们着重看一下理性知识的建构过程。很显然,在理性论证的过程中,一方面, 我们会运用三段论,从前提推导出结论,另一方面,我们分析一个命题一个断言所包含 的预设。前一方面是明面上的,是简单的,另一方面则是隐蔽的,是复杂的。正是后一 方面,使我们见识到所谓“废话”是如何能够自我构建为知识体系的。 芝诺的论证和亚里士多德的质疑,都是在理性规则的指导下,拓宽一个问题领域的 逻辑空间。这种拓宽有时候是顺着的,比如,芝诺说,两点之间总是有一个中点,于是 在迈步者的前面就有无限多个中点需要经历;在有限时间内经历无限个点是不可能的; 因此,由一点运动到另一点是不可能的。亚里士多德的拓宽是逆着的:你说“两点之间 总是有一个中点”那就意味着你承认了空间的连续性;你承认了空间的连续性,最好也 同时承认时间的连续性;你承认了时间的连续性,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无限多个时间点; 以无限多个时间点去接触无限多个空间点,是可以的。亚里士多德的质疑的关键在第一 步,即追究到芝诺论证中的预设。对预设的追究,是演绎科学之所以能够提供“新知” 的关键。 演绎推理貌似重复一些废话,但希腊演绎科学的确提供了“新知”希腊数学和希腊 哲学的伟大成就就是明证。没有人敢说希腊哲学和希腊数学都只是一些人人皆知的废话 。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向个别推进,因而展示了多样性,就此而言 是提供新知的。但是,你可以说这些“新知”其实并不“新”实际上是“旧知”是的, 从根本上说是“旧”知,但这些“旧”知因为被掩盖着、遮蔽着,并不为我们所“知” 智者曾经讨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学习悖论,意思是说,我们究竟对我们正在学习的 东西是懂还是不懂呢?如果是懂的话,那么学习是不必要的;如果不懂的话,那么学习 就是不可能的。在《美诺篇》中,柏拉图对此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回答。他说,我们的 确只能学习那些我们本来就懂的东西,但是为什么还要学习呢?那是因为,那些我们本 来就懂的东西后来给忘了,而学习不过就是把它们重新记起来,因此,学习就是回忆。 为了证明“学习就是回忆”苏格拉底还喊来一个奴隶小孩,现场让他计算二倍面积的正 方形边长,结果在苏格拉底的循循善诱下得出了正确的结果。柏拉图以此表明,奴隶小 孩本来就懂得几何学,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拥有这些知识,经过苏格拉底的启发,他回忆 起来了。 这个学习悖论的柏拉图式解决听起来不可思议。当然,我们若是从经验心理学意义 上来理解柏拉图的这个“学习即回忆”的理论,肯定是不对的。但是,这个理论却可以 非常好的帮助我们理解,演绎科学何以能够提供“新知”“新知”本质上是“旧知”但 因为我们的“遗忘”、“遮蔽”当它们被重新挖掘出来的时候,它就是“新知” 希腊思想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秘密,那就是,我们生活在遗忘和遮蔽之中,遗忘和遮 蔽是我们生活的本质。这个说法可能有些深奥。如果通俗地说就是,我们的存在是一种 条件性存在,这些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存在状态,决定了我们之所是,但通常我们对这些 条件并无意识。但是,只有通过追溯这些条件,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明白我们究竟是怎么 回事,以及世界是怎么回事,因为世界的存在也是条件性的。 人们常说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,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大问题,可是, 经验一定也是有条件的。是什么让经验成为可能的?特定的经验基于何种特定的条件? 我们相信“百闻不如一见”、“眼见为实、耳听为虚”可是,我们的“看”并不是赤裸 裸的、中性的。我们的“看”是条件性的,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先决因素。同样一个东西 ,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,能“看成”不同的东西。因此,真正的理解 经验,我们必须回到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验条件那里。正是这些先验条件使经验成为可 能,使经验成为它所是的样子。 我们的经验中有这样的说法:脑袋像一个圆球那样,可是脑袋并不是一个真的圆球 。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在起作用,那就是我们必须先有“圆球”的概念,我们才能说“ 脑袋像球”以及“脑袋不太圆”可是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圆球 。我们能够找到的都是像脑袋这样有点圆但又不绝对圆的东西。如果一切知识都来源于 经验的话,那“圆球”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?柏拉图明确宣布,圆球的知识属于一个 超验的领域,我们是通过概念的内在演绎获得圆球的知识的。何谓“圆”“圆”是一个 概念,这个概念是被定义出来的:“圆是这样一条曲线,它上面的每一个点都与一个叫 做圆心的点保持相同的距离”我们在做这个定义的时候,根本不用实际上用圆规画一个 圆来。事实上,圆规画出来的也不是真正的、绝对的“圆”相反,圆规画出来的东西之 所以被叫做“圆”乃是因为“圆”这个概念事先已经被规定出来了。 不仅“圆”如此,我们经验世界中的一切东西无不如此。因此,要恰当理解我们的 经验世界,我们需要进行先验追溯。在先验追溯之中,我们发展我们的知识体系。这样 的知识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、科学。 作为先验追溯的演绎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之所以显得是“新”的,根本原因在于我们 一向对于我们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没有觉察。这些知识深藏在我们的灵魂内部,是一向属 于我们“自己”的。正是因为一向属于我们自己,我们才能真正理解。正因为一向属于 我们,学习这样的知识,也就是在认识我们“自己”“认识”你自己,就是在追求自由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,“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:希腊哲学家 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(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)以及(在文艺复兴时期)发现通过系统的 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。” (《爱因斯坦文集》第1卷第574页)当人们意识到现代科学出现在现代西方,是因 为它们继承了希腊演绎科学的基因之后,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:“为什么只有希腊人 创造了演绎科学”我想,没有把“自由”作为理想人性进行不懈追求的民族,很难对演 绎科学情有独钟、孜孜以求。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演绎科学,不关乎智力水平、不 关乎文字形态、不关乎统治者的好恶,而关乎人性理想的设置。我们的“仁爱”精神, 使我们走上了不同的人文发展道路。 --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7.]
发信人: runsun04 (灭佛者天行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吴国盛:自由的学术-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ue Oct 8 23:28:35 2019, 美东) 为什么希腊学者强调自己知识的非实用性呢?因为任何知识若是仅仅为他者而存在 、成为实现他者的手段和工具,那么这样的知识就不是为着“自己”的知识,因而就不 是自由的知识;学习这样的知识,就不能起到教化自由人性的作用。希腊人强调为学术 而学术、为知识而知识,其背景在于,他们的学术本来就是自由的学术。 ================= 精辟的见解,追求真理(普遍必然的知识)本身就足够,不需要为了其它,什么为了普 渡众生(荒唐恶心菩提心),为了穿墙飞行(脑残目的),为了离苦得乐(弱者无能者 的目标),都是低级幼稚的,也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灵魂自由。 我从来没想什么普度众生,而且觉得这世界的蠢货根本不值得度,我最初连什么永生和 灵魂不朽的概念都没有,我只是想求知,要解惑,并始终坚持不变,仅此而已。 我舍弃清海和waichi,舍弃乔达摩,也是因为这个目标。这些伪师根本解决了我的困惑 ,反而被我找到严重的认知漏洞以及欺骗之处,故而毫不犹豫的舍弃。 【 在 runsun04 (灭佛者天行) 的大作中提到: 】 : 科学之所以是希腊人的人文,原因就在于,希腊人的科学本质上就是自由的学术。 : 自由的学术有两个基本特征:其一,希腊科学纯粹为“自身”而存在,缺乏功利目的、 : 实用目的;其二,希腊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,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发展“自身”我们要 : 深入理解希腊科学,应该在这两个方面做更多的考察和分析。 : : 亚里士多德的《形而上学》中有大量关于科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探求的论述。他提到 : “既不提供快乐、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”(981b25)提到“为知识自身而求取 : 知识”(982b1),提到“为了知而追求知识,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”(982b22)最后 : 他说:“显然,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,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、并不为他人 : 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,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,只有它才仅是为 : ................... -- ※ 修改:·runsun04 於 Oct 8 23:51:26 2019 修改本文·[FROM: 47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7.]
发信人: runsun04 (灭佛者天行), 信区: Wisdom 标 题: Re: 吴国盛:自由的学术-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发信站: BBS 未名空间站 (Tue Oct 8 23:47:45 2019, 美东) 我们中国文化有很强大的“学以致用”传统,强调学术、知识本身并无内在价值, 只有工具价值。“学成文武艺,货于帝王家”读书本身不是目的,读书的价值在于“书 中自有黄金屋、书中自有颜如玉”学问“本身”没有价值,学问是敲门砖、是进身之阶 ,“学而优则仕”总的来讲,中国的读书人、学者、士人并未视学术有着自身独立的价 值,因而士人阶层总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,总是依属他人而存在。今天人们批评中 国学者缺乏“独立之思想、自由之精神”其实这个局面的深层原因是,中国文化中缺乏 “为学术而学术、为知识而知识”的精神,学以致用的传统太过强大。我们嘲笑无用的 学问是“屠龙之术”我们的学生总是问老师我们学习的东西有什么用,而我们的教师、 学者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向学生、向管理者、向科研经费的拨发者强调他们从事的学术是 有用的。这个学以致用传统,严重的妨碍了我们去理解科学精神的真谛。 =========== 这段指出中国文化的不足,确实是如此。中国文化一直有强大的实用主义传统,故而难 以诞生希腊式的哲学和科学,连宗教都难以诞生出来。早期的儒家和道家主要都是为了 政治服务。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才产生了道教,但并没有发展起来。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,也 是现世的,很强的实用主义特征。 -- ※ 修改:·runsun04 於 Oct 8 23:49:35 2019 修改本文·[FROM: 47.] ※ 来源:·WWW 未名空间站 网址:mitbbs.com 移动:在应用商店搜索未名空间·[FROM: 47.]
Site Map - Contact Us - Terms and Conditions - Privacy Policy 版权所有,未名空间(mitbbs.com),since 1996